——2分钟实现诈骗行为识别干预,月均止损达800万元  2016年8月,浙江丽水青田一位市民接到一个电话,对方要求其把卡里钱转到自称是民警所提供的安全账户上。这一异常通话被中国移动“天盾”反欺诈系统的智能分析程序成功抓取。就在这位市民正准备走出家门去汇款的路上,县公安局民警有如天降,及时制止了受骗行为,从而为该市民挽回了近500万元损失。这前后过程也未超过十五分钟。 综合运用通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异常通信行为分析识别,实现对欺诈号码的直接拦截以及疑似诈骗事件的预警干预,这是中国移动“天盾”反欺诈系统建设试点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,作为试点承建单位,浙江移动在统一部署之下,通过技术手段和应用创新,为有效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开辟出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道路。  许多诈骗电话来自于境外改号伪装的号码,浙江移动两年以来拦截这类电话5.2亿个 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发现,接到以国际区号开头的号码打入的电话时,当你进入到对方启动的自动语音问答程序后,该电话就会被自动终止。 “这是我们对疑似的国际诈骗电话做的拦截,我们也会根据国际诈骗电话黑名单直接阻止来电的进入。目前诈骗电话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外,犯罪团伙在境外通过改号系统模仿各类公安、银行、政府部门等公开的电话号码,谎称自己是相关工作人员实行诈骗行为,而收到电话的老百姓通过114查号核对发现该号码与公开电话一致后,就会放下警惕心。”浙江移动的工作人员表示。 据悉,当前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%~30%的速度增长,国际改号电话是其中一项特别难治理的主要诈骗手段。2014年,中国移动国际诈骗电话治理系统的试点工作在浙江落地开展,通过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方式,全面支撑全国31个省的国际诈骗电话拦截工作。 “犯罪分子十分狡猾,他们不断翻新花样,对改号的诈骗号码进行高度伪装,从号码特征到呼叫行为规律均作了精心设计,可以绕过许多监测屏蔽系统,成为漏网之鱼。所以,紧密跟踪分析犯罪分子改号的新手段,加强识别的针对性、有效性,是我们这项工作的重点所在。”浙江移动的工作人员表示。 为此,浙江移动抽调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建设国际非法语音的拦截平台,并分次下拨总计3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平台的搭建。工作人员们每天对全国近500万个国际来话呼叫、网间来话呼叫进行监测分析,对于确认非法的语音电话进行自动拦截。 精心耕耘终见收获。据悉,2016年以来,非法语单拦截平台已实现月均拦截虚假主叫90万次,月均拦截诈骗电话1373万个,月均识别号码近5.8万个。目前,该系统已实现全国国际来话监控,自2014年投入至今拦截诈骗电话呼叫5.2亿次。  从诈骗发生到拦截阻止仅需2分钟,大数据手段开展犯罪份子与受骗客户双识别 在实施国际非法语音拦截平台建设运行试点的过程中,浙江移动工作人员研究发现,当前欺诈成功的案件中,70%属于号码首次使用,用传统黑名单排除的拦截方式很难有效拦截。 “比如通过与公安部门的共同研究,我们发现多种诈骗模式一般会同时具备几种通话行为特征,如果能够在用户通话时实时利用新型技术手段智能鉴别通话特征,就能对潜在的受害人进行精准劝阻。而这样的技术手段必须基于大数据分析。” 浙江移动大数据中心傅一平博士举例表示。 于是浙江移动组织了信息安全、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家从保护诈骗受害用户的角度,首创了一套对犯罪份子、受害人进行双识别的模型,将防范扩展到通信服务全过程。 “该系统可以将欺诈行为的识别、干预过程缩短到2分钟,好似一面‘照妖镜’,能在诈骗行为实施之初就第一时间识别受害者,使得各种竭力藏匿的诈骗行为无所遁形。”傅一平博士表示。 据悉,浙江移动首创的“双识别”反欺诈系统在今年8月正式在省内上线使用,至今已累计识别诈骗电话8584起,阻止诈骗案件1718起,月均止损可达800万元,诈骗识别准确率超过95%,估计至2016年年底可避免浙江省内电话诈骗直接经济损失超4000万元,获得了各级公安机关以及用户的广泛好评,并预期很快能面向全国用户进行推广。  “呼死你”可以防治了!反欺诈“技术创新”是利器! “通讯信息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技术化发展趋势明显,综合利用网络、电话以及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,再加上地下黑色产业链个人信息的泄露、买卖,侵害影响逐渐严重,通信行为逐渐隐蔽,监测难度也越来越大。” 浙江移动信息安全部工程师、浙江省公安厅侦防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特聘专家顾问王晨表示,“通过实践证明,创新和体系化综合技术反制才是破解‘通讯信息诈骗’之难的致胜法宝”。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|